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八届讲习班纪实 | 周飞舟: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

2016-07-04 余朋翰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本文是第八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周飞舟老师的授课简要纪实。周飞舟老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中国社会史,也是第八届通识教育讲习班的授课教师之一。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识联播将继续推出对其他老师授课情况的报道,敬请期待。

Vol.248通识动态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周飞舟老师授课纪实


6月28日下午至6月29日上午,第八届全国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的第二位授课导师周飞舟老师在两个阅读文本——《乡土中国》和《中国文化要义》——的基础上,讲授了他对当前中国社会中某些行为方式背后包含的那些历史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关系的观察和思考。在周老师看来,不论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遭际,许多现象都在“正式-非正式”的视角下被简单地概括和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挖掘这背后的意义结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真的理解这些现象,也不能提供行动的坚实基础。



图为周飞舟老师在讲课

28日下午的讲授从几个现实中的例子出发,说明当前社会学研究里用“人情、关系、面子”等概念所指涉的是哪些现象,也介绍了这些研究在提炼、阐发这些概念时所作的努力。从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角度来看,这些讨论都没有超出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内涵。作为中国人行动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概括,差序格局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传统中国亲属关系的一个经典表述,即丧服制度的表述。丧服制度以衣服和日月表达了传统社会里主流观念对个体面对的基本社会关系所包含的伦理意义的想象。与这套制度同样重要的是宗法制度,它是传统社会家庭组织逻辑的起点。因此周飞舟老师认为,要真正理解今天的制度设计和社会学理论所忽略的那些“非正式”的现象,必须理解传统社会的这些对社会结构发挥轴心作用的制度所蕴含的逻辑。


图为丧服制度图解

29日上午的课程就沿着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对中国社会最核心特点的追寻过程,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核心是人伦结构,其重心在于以家为核心的一套伦理关系。周老师着重阐释了梁先生“伦理本位”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表现为现实行为的道德,构成了社会行动的意义基础。因此进一步的问题就是要理解这些伦理关系的内容和理念,也即仁义礼智等传统价值应当怎样理解。周飞舟老师单举“仁”字,依据儒家经典逐步展开其丰富的内涵,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其并非普遍客观的行为准则,而是以具体情境和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行动指向,要求行动者要将自己的感受能力尽其所能推及周边的人,进而达成理解,而不是用一定之规来规制个人和群体生活。因此中国人行动意义的关键,也即伦理的核心,就在于行动者不断地辨认具体的关系和情境。因此关于费孝通先生在“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里所谈到的自私的问题,传统中国语境里有不同的理解,为了一己之私牺牲伦理关系中的他人,就是彻底放弃推己及人的努力,这才是传统语境里真正的自私。

周老师总结说,概括了行动逻辑和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与描述了这些结构的意义的“伦理本位”共同构成了传统中国人的伦理,也是在解释今天中国人的一些独特的行为方式时必须回溯的理论资源。



周老师板书:粒子手机拍摄

29日当晚,周飞舟老师课程相应的讨论课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顺利进行。一些同学从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出发,体会到今天中国社会在组织方式、制度设计和思想观念的多个层面的多种力量的冲撞,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辨中西道德观念差异的源头,虽然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是思路清晰的讨论让问题更加明确,也让大家更多理解费、梁两位先生的努力。


图为周飞舟老师课后答疑

据一部分讲习班的学员们反映,周飞舟老师的讲授内容并不算艰深,一些内容时常能和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相应照。这也是周老师对通识教育的期许之一,虽然周老师的思考从解决社会学研究中的问题出发,但这些问题最终指向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来源。虽然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多种观念交织混杂,但是通识教育应该给大家一个视野,让大家看见许多现象的背后有一个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观念延伸。


俊强 编辑  / 欣洁 校对

通识联播,精彩依旧继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